我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无数的木雕匠人通过自己的丹青妙手,点石成金般地赋予了木头以全新的生命。面对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我们忍不住感叹,一段木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技艺才被雕琢成器?它又承载了怎样的时光雕琢?拨开千年历史烟云,走进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走进中国木雕的历史长河,让我们一起尽览“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妙之术。
博物馆座落在东阳世贸大道上,毗邻义务国际商贸城,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木雕历史文化,并集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木雕博物馆,也是东阳首个国字号博物馆。其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有刀木春秋 - 中国木雕历史展厅、雕花世界 - 中国木雕与社会生活展厅、大师集萃 - 当代中国木雕大师展厅、洋洋大观 - 世界木雕展厅、匠心竹韵 - 中国竹工艺展厅及临展厅等6大空间,共展出各类木雕作品2000余件。
一走进博物馆,满满的木雕气息就扑面而来。入口处是一幅巨型民族大团结木雕屏风,各个角落里都安装有仿古的木雕牛腿,精雕细刻,气势恢宏,直接明了的表明了博物馆的内容属性。作为我国四大木雕之首的东阳木雕,自然而然的成了整座博物馆的主角。
我国木雕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木雕作品,原件在浙江省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仿品。战国时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大量出现,中国木雕开始兴盛。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随葬木俑开始不断出现,也推动了木雕的发展。南北朝时,佛教造像兴起,石雕与木雕佛像蔚然成风,梁武帝在江南兴建寺院,促进了建筑雕刻艺术飞速发展,也使雕刻工艺更加精细。进入盛唐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艺术都蓬勃发展,开始出现东阳木雕。博物馆的历史展厅就是按照这一发展顺序展陈,清晰明了。
然而,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无数的木雕佛像,古建筑都已雨打风吹去。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木雕作品多出自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原因。在一个个玻璃窗里,分门别类的展示着各门各派精美的木雕,各具特色,无不精美。除了常见的木雕牛腿、门窗腰板等建筑构建外,博物馆里还展示了一把仿制龙椅,金碧辉煌。同时,为更好地展现古代木雕技艺,更直观的展现古代木雕建筑的特征,又将一座清朝晚期江南花厅完整地移入其中,不得不说是明智之举。
在当代中国木雕大师展厅中,呈现的却又是另一种全新的作品风格。这里则更多的是各种木雕屏风、摆件。这其中就包含东阳木雕陆光正大师创作的《柴耕渔乐》、乐清黄杨木雕大师虞定良的《珠穆朗玛》、潮州金漆木雕大师李得浓的《二甲传胪》、以及福建龙眼木雕大师佘国平大师的《弥勒》,它们代表的都是当今中国木雕界的最高水准。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竟是一尊小小的木雕罗汉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迄今为止发现存世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东阳木雕。佛像高仅有12厘米,宽4厘米,用枫木雕刻而成。一经发现,在木雕界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透过罗汉佛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早在千百年前,东阳木雕就已具备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历经沧桑,能完整的保持至今实属不易,作为镇馆之宝,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