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从琼海博鳌金湾出来,向北沿滨海大道步行约20分钟即可达到潭门镇中心区域,在一个大的十字路口,左拐是一个集市,右走就是赫赫有名的千年渔港。
每到一个地方,吃一下当地的早餐是必不可少的动作。经过集市的时候,这里的菜农们正在忙活,他们面前的蔬菜鲜嫩欲滴,清亮得像洗过一样,其实没有。
很多蔬菜看着眼熟,但却叫不出名字,和一个老农搭讪,竟然也无法交流,大家相互不懂。
看到一家米粉店,进去要了一碗牛杂米粉,店主热情地问要不要辣,我说要,微辣的那种。少卿,随米粉端上来的还有一个小碟,里面有一枚红辣椒和一个小柠檬。
看到我有点疑惑,店主说,可以将柠檬挤一些在米粉里,味道会很好。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吃法,照做,再加一些店家自制的辣椒酱,搅拌一下,吃起来确实过瘾。
吃掉一大碗米粉后,去渔港码头。南海的阳光和风是这里最舒服的存在,小镇街道鲜花满地,路牌也很别致,散发着浓郁的渔家风情,路标上的字似乎是手写体,看起来亲切质朴。街边小楼房的墙面上,挂着一个个富有渔家风味的物件;老旧的小木帆船、船舷栏杆、铁链、船篷……楼顶上总能发现这些小惊喜。
步行大约10分钟的样子,便到了渔港。一眼望去,大大小小数百只渔船停靠岸边,看样子在休整、补给。
贴着岸边一路溜达,清晨的天际泛着微蓝,视线的在最远处没有想象中那么通透,有一些雾霭萦绕在海天之间,有一艘船舶停靠在视线中的海面,颇有几分海盗船的样子,或许游艺场的海盗船就是照现实中的样子打造的吧。
不时有散落的船只漂在远处的海面,但更多的是聚集在岸边。几乎大部分船只大如房屋,门窗齐全,俨然就是居家生活的场所。
看到一条大船的甲板上有一群人在吃饭,我靠近过去拍照,其中一个大哥扯着嗓子喊,我仔细分辨聆听才听明白,他喊的是:你吃饭没啊。我大声回他,吃过啦。
跳上岸边一艘体积颇大的船只,然后翻过去,跳上那群人所在的船。他们的船头堆满了粗大的渔网,踩上去,软软的,随着船只的微晃,一时间还站立不稳。费劲地越过船头,跳进他们的船舱,侧身过去,几位面庞黝黑的大哥正围成一圈在吃米饭,没有桌椅,他们中间的地面上,是一盆鱼汤,大家就这样吃着鱼块,就着米饭,完成一顿早餐。
一个大哥说,你要不要尝尝我们的鱼,这样的鲜美绝对是你没吃过的味道。我摆手说不吃不吃。其他几个大哥说,你尝尝的吗嘛,昨晚在南海海域打捞起的鱼,早上炖的,好吃。说着,他拿过一个一次性的塑料饭碗,给我盛了两块鱼肉,又加了两勺汤。
的确是不曾品尝过的鲜美,鱼肉肉质紧实而不结实,嫩而不散,鱼肉本身的香味中,浓透着浅浅的淡,汤汁也清香咂舌。我刚要开口说话,一位大哥说,好吃吧,只放了一点点的盐,其他什么调料也没放。
这不得不让人惊讶大海物产的神奇,真正的美味不是你如何调味,而是,根本不需要调味。很快,我和几位大哥就熟识起来,一个大哥说他们常年就在海上飘着,“打渔、卖鱼,各种海洋生物都有,早上就卖给了集市和来收购的人。回港休整的时候也很少上岸,就在船上睡觉。”他说,老婆孩子都在岸上生活,自己挣了钱就打给他们。
原来,他们来自附近的万宁县,世代就在海上谋生,几个人或者一家族的人经营一条船,收入好的时候,每个人出海一次能挣个几万块钱,收入不好的时候,就勉强糊口,我说什么叫收入不好?他说,就是出海没有打到鱼。
他们出海通常是在较远的琼州海峡或者南海海域,一去一回要很多天,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很多时候还面临大风大浪,变幻莫测的天气是最大的威胁。近一点的海域,他们会在每天下午4点出发,次日凌晨4点返港,可能满载而归,也可能一无所获。他们在船上吃饭睡觉,日子也随之飘摇,但是团结互助让他们在迎风劈浪的未知中,获得些许慰藉。
继续往前走,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在给昨晚的收获称重,一筐一筐的鱼称重后倒进了装有冰袋的泡沫箱子里。我说这些鱼怎么都是死的啊。他笑了,说,这些海鱼出水即死。我问这是什么鱼,他说了两边我也没听懂,好像说这是“黄尾魣”?那些鱼尾巴全都是一抹黄稍,大小基本一致,特别匀称。他说这些鱼即将发往外地,需要赶快处理完毕。
原本这里是沉寂千年的渔港,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地位的提升,这个默默无闻的渔村也随之迎来大批游客到此观光。
据说这里每年还举办赶海节,期间有很多大型活动比如沙滩音乐节、潭门鲜吃节、渔民运动会等等,这些活动也让这里从传统渔业小镇华丽转身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入夜,这里的停靠的船只所剩无几,海面上渔火点点,而镇上的大排档则热火朝天,每一个到这里的人都要品尝一下这里的海鲜,才算真正到此一游。
到潭门来,吃海鲜是最大的理由。潭门人赶最远的海,捕最好的鱼,最了解海洋的食材,也最会加工美味的海鲜。
随便选择一个档口进去坐下,要上几种海鲜,如果有三五好友相伴,再来上一瓶白酒,沐浴着南洋的海风,那滋味儿,颇有浪迹天涯的快感。
和一个店家聊天,他说目前潭门的各色海鲜店有近50家,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众多食客大快朵颐,“海鲜大餐到处都有,但是潭门的最鲜。”这话我信,因为旁边就是渔港,每天清晨那些赶海的人归来,各种海洋生物上岸的第一站就进入了这里的市场和这里的每一个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