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三月的东北是最难看的季节,春色未绿花尚在含苞中,宅家两个多月终于听到辽宁全省旅游景点放开的喜讯,但是没花开看个球!其实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还有很多的内容可以看,比如历史人文,可以在增长知识点的同时丰富我们的旅行生活。
三月,无法去婺源、徽州看油菜花,无法去武汉看樱花,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身边这些有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
于是,我的这次短途自驾说走就走,目的地就是240公里外的辽宁锦州北镇市,辽宁高速公路依然全境免费,但是路上的大车非常多。三个小时后,全程高速在北镇北出口下就抵达了目的地。
说到北镇,老司机们都会非常的熟悉此地,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这里是东北进出关的必经之地,101国道从此地经过,因此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古代舜帝时设置的十二州之一幽州就在此地,明朝时为广宁府,筑有广宁城,明朝大将李成良的指挥所就设在此。古时候最初的“五岳”之一北岳就指的是现在的医巫闾山,“五镇”之一的镇山也是此山,北镇由此得名。
历史上的幽州所在地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再次兴盛期在辽、元、明、清朝代,因此北镇的历史文化非常的厚重。
从高速进入市区,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城市东北方向有两座高耸的古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的威严、醒目,这就是我想念了许久的崇兴寺双塔,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双古塔。
塔,是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是从印度随佛教文化传至而来,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字,借用梵文“布达”的音韵,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北镇的这座双塔塔北因有古时候的崇兴寺,故得名。
根据中国古塔名录的记载,全国现有大大小小近万座古塔,而以双塔形式存在的有八座,有塔无寺的有五座,有寺有塔的仅有三座,分别是山西省会太原的永祚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省泉州开元寺塔,第三座就是北镇的崇兴寺双塔。永祚寺塔、开元寺塔都已是当地的地标。
崇兴寺双塔创建年代无文献记载,早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双塔建于唐代。持这种说法确有一些史料旁证,如清康熙年间广宁(今北镇)知县张文治在《广宁崇兴寺复修记》碑文中写道:“寺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太宗征高丽旋师命尉迟敬德监修,并建浮图二座。”我少年时见过此碑。又如《盛京通志》载:“广宁县崇兴寺在城东北隅,大殿五楹,大门一楹,相传唐贞观时建,寺虽毁而双塔如新。”二者均提到双塔并指出建于唐贞观年间。在北镇曾流传一首民谣:“唐修塔,朱修圈,大清家修佛殿。”也表明塔是唐朝所修。另外,双塔寺南马家胡同今存一口八宝井,传说是尉迟敬德修双塔时开掘的。住在该院的张先生竞依此称其家为“古井草堂”。
从塔的结构和风格看,应属辽代中晚期的遗物,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辽代密檐式砖塔的重要实例,现在是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镇市的佛教、文物管理场所。就在上周,塔院部分刚刚对外开放,寺庙部分依然在关闭中,门票只收5元钱,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估计国保单位这也是全国最低门票了。
在塔院东墙,露天陈列着曾经散落在北镇各地的石刻佛像和造像,佛立像的头部已经被盗贼们砍掉,令人痛心。岁月的洗涤让佛像的完整不在,但是,袈裟衣纹清晰,刀法遒劲,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富于立体感。
还有几尊高大的石雕立像,感觉应该像是陵寝的翁仲,由于没有文字说明,尚不知出处。在古时候,只有朝廷皇帝、王爷才有资格在死后的陵寝处立翁仲,老百姓是不可以的。翁仲,是矗立在陵墓或祭祀神道两侧作为仪仗用的石人。据传说翁仲是秦代人,姓阮,名翁仲,力大勇武,死后仿其形貌,雕成石人,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成为神道使用石人的滥觞。传到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前常立石人石马,名为“石像生”。石像生不再拘泥于翁仲人像,而是各路神兽均有,一对对立在神道两侧,成为明清皇陵仪式空间的重要风景。
从塔院内立着的四位石像外形看分别为明代的文官和武将,造像比较粗糙,石料扁平不圆润,线条也比较简单。由于石料普通,风化的比较严重,如果是唐代的造像那价值就不会是站在这里风吹雨淋了。在辽西地区,能在陵寝前立翁仲的不多见。
T8
看罢塔院的附带内容,接下来就是欣赏双塔的主体。两塔相距43米,并非一次性同时建造,西塔年代早一些,但是东塔略微高一些。东塔高44.398米,西塔高43.724米,形制相同,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青砖砌筑。
古塔分为两大类,一种为密檐式,也就是实心的。另一种为楼阁式,可以进入里面登塔的。以奇数为多,每一种都有其佛教的含义。塔的出现最初只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辽国虽然是地处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占据中原后吸纳了许多汉族文化,尤其是佛教。同时在攻打南宋时又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包括佛舍利,因此辽中后期陆陆续续在中京、南京府等地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后期辽国君主也建造了为母亲贺寿,或为死者招魂等修建的塔,有一种昭示的作用。
至今,这一佛教建筑的专属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高、瞭望、导航、装点等功能应运而生,各种新的塔式建筑在各地兴起。
由于崇兴寺的这对双塔已矗立千年,经历了历代战争和自然灾害,如今依旧庄严古朴,巍峨峥嵘。它有没有佛舍利藏在地宫、中宫或天宫中,由于没有破损也不是新建,这些都不得而知,因此就成为了迷。
近年,经国内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及考古学者对崇兴寺双塔考察论证,以双塔的营造法式、建筑风格以及砖雕细部等特征判断此塔为辽塔。
专家还从建筑学角度认定建于辽代晚期。对辽塔断代有一公认标准,即辽代密檐式塔采用平座上加莲花带以承塔身的做法,是辽道宗以后采用的造型。此双塔具有平坐上立塔身这一特征,因而推断此塔建筑年代当在辽道宗以后至天祚帝年间。确切年份尚无说法,因为辽代所建同类佛塔均设有内藏诸多宝贵资料及历史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双塔存留着历史的记忆,如果此双塔有地宫、中宫、天宫被发现,那就是揭开双塔身世谜团之时,或许真的需要像法门寺那样的情况发现地宫并出土佛舍利才能证明。
民间还有两位萧太后出资造塔供俸佛舍利的传说;有位学者提出此塔是辽天祚帝为昭雪父母亡灵而建的冤魂塔;此外还有镇海眼、护龙脉而建的说法,种种说法不一。
基座平台起塔是辽塔的一大特征,基座由台基、塔座两部分构成。塔座由须弥座、平座、莲花台三大部分所组成。须弥座为双层,下层须弥座在塔台之上,砌筑八角形圭角,圭角之上砌下坊,下坊之上为雕有覆莲纹下枭。
上层须弥座束腰转角处置角柱,角柱上雕龙纹,在蜀柱两侧各砖雕一角神力士,上托普拍枋。二层束腰每面以两个蜀柱隔成三个壶门,八面共计二十四个壶门,壶门内砖雕乐舞人。蜀柱呈“亚”字形,蜀柱中间雕结跏罗汉。
八个须弥座壶门乐伎、童子、罗汉以及乐器、法物造像不一,雕刻细腻别致,虽有破损,但大部分依然清晰形象,艺术价值非常高。
塔基座为双层莲座,莲座上承塔身。铺作上承塔檐,塔檐置撩檐枋,枋上为木制檐椽、飞檐各一层,每层24根,椽下挂风铎,角梁头施砖套兽,角梁下系大风铎。
塔身每面正中置券龛,龛内设须弥座,上置仰莲台,台上雕结跏坐佛一尊。坐佛后雕火焰纹背光。券拱拱眉上雕缠枝蕙草纹,中间雕兽面纹。
佛龛两侧高浮雕胁侍菩萨,菩萨双足蹋莲花墩,头戴花冠,着天衣,佩缨络,头后去地隐起环形头光。佛龛和菩萨之上饰有流苏宝盖,宝盖之上有二飞天手持供盘当空而舞。佛龛上大宝盖四周各嵌铜镜一面。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八面佛、菩萨、飞天,以便理解其佛教内涵。
佛龛内主尊为佛,其它七面佛像基本一致。发为螺髻,身披袈裟,左手置于腹部,右手当胸,结说法印。两胁侍菩萨形态造型与其他各面基本一样,二菩萨一手曲小臂置于肩部,一手于胸腹部手托供盘,盘中盛放未敷莲花。
在双塔下转了一圈又一圈,还借助无人机做了环绕飞行。整个塔身装饰由八佛、二十四菩萨(有八尊菩萨位于二层须弥座中间壶门,呈结跏坐于莲台上)、十六飞天构成。八佛由主尊毗卢遮那佛统摄,其余七尊具体名号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另七尊为过去七佛。又依据此经的第四卷供养粉坛法,解释大明塔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坐佛两侧的金刚力士可能就是位于第三院的十大明王。
去医巫闾山返程时再次路过双塔,夜幕降临时,突然看见双塔的射灯亮起来了,照的塔身一片金色。于是再次转身寻塔而去,这样的缘分岂能错过。
塔院虽已闭门,但是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将古塔雄姿一览无余。
与白天相比,古塔仿佛一下子焕发了无穷的魅力,夜幕下更加的迷人。凝望古塔,追思遥想,那曾经的繁华似乎就在昨天。
疫情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彻底结束,无法去远方,那就看看身边的历史文化,读懂这些老古董比看风光更赏心悦目,这样的短途自驾你也不妨试一试。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图文为作者@官子旅行 原创,拍片码字不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