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2021-04-05 作者: 放猪江湖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藏着徐州城最灿烂的过往

行走其间,群山苍郁,气脉逶迤,古老而沧桑的气息内敛沉稳,为徐州这座现代城市注入无穷的灵秀和唯美的古典气质。

 

素雅、沉稳、古朴、喧闹中透着宁静,这是我对徐州这座城的私人概括。在没有抵达这里以前,我从没有想过徐州的样貌,逗留两天之后,才发现这片庄重内敛的大地上有着浓浓的诗意情怀和遥远历史的回响,走在大街上,随便一个镜头,就能铺捉到这座城古今交融的气质雅韵。

徐州古称“彭城”,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彼时,尧封五霸之一的彭祖至这片大地,城池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后世有研究认为,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而这里便是夏商时期的九州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有王侯将相在此地建都,又在此随历史湮灭;史料记载,两汉时期,这里分别设彭城郡和彭城国,朝序更迭,彭城的名字也变换频繁。

当然,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殆尽,不过在户部山小巷屋檐以及溪流的倒影里,似乎还氤氲着远古的尘雾。如果你和当地人喝茶聊天,他们会津津乐道地谈起“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等等典故,或许正因为这里现存有诸多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徐州又被世人称作“东方雅典”。这是一个比较崇高的称谓,但也说明了这座城池的古老气质与民居建筑的韵味。

“青嶂四围迎面起,黄河千折挟城流。”清代诗人邵大业的诗句道出了徐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为这片大地留下不朽诗篇,宋代诗人汪元量曾写道“野壁山墙彭祖宅,塺花粪草项王宫。古今尽付三杯外,豪杰同归一梦中。更上城楼见城郭,乱鸦古木夕阳红。”言辞写实而唯美,有历史的感叹,也有今世的风物。

元末时期江南著名诗人陈基说“日上彭城独倚楼,关河迢递水空流。”貌似饱含着人生的悲苦与落寞,只是不知道他在哪座小楼里倚栏远眺。“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清代的邵大业一言以蔽之,称颂徐州是出帝王的地方。只是光阴无情,不动声色地涤尽了喧嚣繁华,“多少英雄谈笑尽,树头一片夕阳浮。”

千百年后的今天,徐州城南户部山上还完整保留着一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这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户部山的历史景象,也道出了这里古民居曾经主人的社会地位。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由八个大院组成,这八个大院分属不同的姓氏人家,崔、李、余、郑、刘、张、王、翟,单从院落的宏大与建筑雕刻的精美程度就可推测,当年这些大院主人非富即贵,要么富甲一方,要么中科进举。

这些院落彼此间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建筑形式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风格独特。

目前保存完整的是要数余、翟、郑、刘四个院落,这四个院落相邻而居,布局依山势而建,曲径通幽,小门相对,站在一处庭院墙边伏在墙头可以看到另一家的庭院,而在彼时,两家人或许就是这样串门聊天的吧。

据说刘家大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的胞弟,汉高祖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刘交掌控楚国,建都彭城,刘向是刘交的第四代子孙,儒学成就堪比司马迁,“校书天禄阁,夜燃青藜杖。”说的就是刘向有一天深夜在天禄阁看书,一个神仙奉天帝之命来访,将所携带的青藜杖吹燃照明,向刘向传授天文地图之书。

如今,光阴荡涤了一切历史上存在和不存在传说典故,只留下这并排三进院落还大体保持着旧时的格局。

郑、翟、余大院主人均为当时的富绅,在这里置办家业的年代基本都在清末明初,他们或经营食品、或买卖杂货、或制茶贩茶,通过自己辛勤劳作富甲一方,并且对乡邻乐善好施。

院落里的牌匾记载,郑家大院主人来自河南,清初因战乱迁徙至此,他们在这里的南关下街经营了一家“郑福隆酱园店”,勤俭持家,积累的财富用来帮助穷人,被称为“郑善人”。郑家还是为书香门第,子孙耕读不误,家风世代相传,还培育了几代英才,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如今,郑家大院完整保存着四进院落体系。

翟家原为晋商,明末迁居徐州,一共兄弟六人,同心协力经营日常小百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到清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于是翟家人就在户部山购买了一座大院,逐渐改造形成了大小四进院落。

翟家一进院落的大客厅对面是一座鸳鸯楼,当地人说这最能代表徐州民居特色。比较有趣的是,翟家大院第四进院落是一个花园,同时又与余家大院后宅相连,还与郑家大院相通,不知道是否是当时就是这样,还是今天的人们改造,如果是前者,那就不得不感叹这是多么和谐的邻里关系。

余家当年经营茶业生意,原籍安徽,乾隆初年来到徐州,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置办了这处家业,三进四合院,院院相通、规模庞大。“贾而好儒”是余家的传统,在他们的子弟中,有的学医,有的从文,“积善堂”就是余家行医堂号,在乡邻中颇具声名。据说早年,余家后人每年的春联都写着同样的字:“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既是对自己家族的精确评价,也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济世情怀。

有人说,户部山藏着徐州城最为辉煌灿烂的过往,是的,在草木青葱的时节,置身在这些民居院落以及小径,似乎置身于一场宏大的叙事,这叙事里有家之离散,有国之兴衰,似水流年的光影里,易朽的归于尘土,易散的归于历史,只留下这些温暖过生命的建筑,还在今世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与这些古建筑院落比邻的是徐州市又一个特色游览景观——项羽戏马台,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一处墙壁上有“拔山盖世”四个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

戏马台是目前徐州现存少有的地面历史文化遗迹之一,清乾隆府志记载了戏马台名字的来历:“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公元前206年,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定都彭城,宋代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至今还在流传,

做为项羽辉煌时刻的记录,历史上很多来到徐州的文人志士大多都会登临凭吊,台上建筑虽屡废屡兴,但仍旧是历代文人寻古探幽的胜地。

戏马台标志建筑是风云阁碑亭,里面的石碑上刻着“戏马台”三个字,这处碑亭最早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也就是1848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1986年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碑亭双层六角飞檐,梁柱丹红,瓦菱覆釉,朝南的飞檐峨眉写有有“从此风云”四字,据说是清光绪徐州道观察使段喆所书。站在风云阁眺望,远山葱茏逶迤,城区绮丽繁华。

戏马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处院落,东边是“楚室生春”院,西边是“秋风戏马”院,“楚室生春”院前身是台头寺,支撑建筑前檐的两根蟠龙石柱为元代旧物,石柱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祥兽,看起来庄严肃穆,沉雄庄重。

此外这里还有一座“权谨牌坊”,又叫“权氏祠堂”,据说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也就是1427年,权谨是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在宫内担任过太子的老师,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因其对母亲格外孝顺,感动了明仁宗,明仁宗于是下旨为其修建牌坊,号召群臣百姓铭记效仿。

知道了这个故事,不仅让人感叹权谨的故事无疑是儒家文化中“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真实范本。

作为历史遗存,如今户部山这片区域包括戏马台等已被列为徐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并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行走其间,群山苍郁,气脉逶迤,古老而沧桑的气息内敛沉稳,为徐州这座现代城市注入无穷的灵秀和唯美的古典气质。

行客旅游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6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