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停靠在曼旦公路边上的时候,朋友说我们这里吃中饭,桑妹村长已经在等候了。
我们下车,路边的一块标牌上显示,这条路叫曼旦公路,旁边的村子叫曼那。
站在路边,远远地窥探了下这个小村庄,民居极具民族风情,竹木结构,底层架空,整体木梁架设,屋顶铺陈黛色小瓦,两层的建筑,屋檐层叠,中间通透,或者设置有走廊,四周有一些橡树或者高大的芭蕉,这样的环境,让民居看着像是建筑模型般精致玲珑。
查询了下地图和资料,曼那村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汉族村民只有两个,其他人全部是傣族,信仰原始宗教。
趁大家在等待午饭的功夫,我一个人进到村子逛了逛。这里的庭院无比宽敞,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鲜花郁郁匆匆,时而有清新的花香迎面扑来,时而有一阵阵的牛羊圈的气息弥漫四周,不过,这不就是乡村独有的味道么?没有掩饰,亦无娇作,真实而质朴。
村子里古树蔽天,竹楼鳞次比,隐蔽在绿荫丛中,这里的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大片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在一家庭院,竹木搭建的房屋下方是通透的空间,里面停放着一辆摩托车,还有一些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原来,下面的空间是人们活动的场所,这样说并不准确,或者也可以用来防止农具或者其他什么杂物,也可以用来养殖牲畜。
“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羊拴于柱上。”这是一段对于这里傣族民居的一个描述。沿着房屋走了一圈,在建筑的一角,有一个宽约两米的木质楼梯,院子向阳的地方还有晾晒着主人家衣物。
征得主人同意,我进到了位于中间二层的居室,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基本都是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比如桌、椅、床、笼、筐等,卧室里有简单的被褥和蚊帐,墙壁上偶尔挂着毛毡,厨房里陶制具、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近梯处有一露台,左边是一件长方形的房间,类似堂屋,墙壁的一角是一扇门,想必是主人的卧室,走廊一圈也是房间,屋顶不怎么高,在走廊上向下看就是黛瓦屋檐。由于语言不通,担心有一些禁忌或冒犯,所以也不方便拍照或者过久停留,仅仅是目光停留一下便离开了。
午饭时候,桑妹村长说,这个村子称得上是古村了,民居形式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从名字上看,桑妹村长似乎是一个女性,其实正好相反,他是男性,是一个年轻人,“桑妹”是傣语的音译。
我问桑妹村长,一些人家房屋的下方养有很多鸡、羊、牛,人们住在上面是不是有很大的气味。他说基本不会,傣族的下层四面空旷,每天早晨,人们会把牲畜赶出圈外,将粪便清除,有充足的通风条件和整日阳光照射,气味不会聚集。
桑妹村长说,傣族人自己可以烧制瓦片,瓦如鱼鳞,大小约三寸见方,每片瓦上都有一个钩,修建房屋时候,将瓦挂铺就的椽子上横钉竹条上就可以了,所以这里的傣族屋顶是不可以像汉族一些房屋屋顶人可以上去,这里是不可以的。如果某片瓦烂掉了,要修缮屋顶,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这真是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智慧,不过可惜,我没看到他说的瓦的式样。
午饭的丰盛超出我的预料,鲜美的野菜汤以及家常食材做出的别具民族风情的菜肴,家常的鸡、鱼、大肉等,在这里的灶火中,烹制出的味道与北方截然不同,或许是因了这里的山水气候以及特有的香料吧,总之闻一下就足以激发大吃一顿的食欲。
午饭过后,我们在村子周围走了走,村子四周是大片大片的橡胶林,冬季的橡胶林叶落满地,树干上伤痕累累,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一枚简易器皿,据说是在割胶时候用来盛装胶液。
桑妹村长说,这个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村西有一座佛寺,可以去看看。
佛寺不大,准确说是一座宗教建筑,没有院墙,路的右边就是几处民居庭院。佛寺正前方的一处佛龛颇有历史的沧桑,佛龛为砖石结构,如塔样式,神奇的是,在佛龛之上竟然盘旋生长有一棵植物,根须层层缠绕,将佛龛包裹起来,长的郁郁匆匆。令我惊叹的是,这棵植物并不是那种娇小的,而是颇为粗壮。是有了怎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让一粒种子在砖石间生根发芽,粗壮生长,而且还是与佛寺相依相偎。
一个傣村落、一座安静佛寺、一片橡树林,在西双版纳的阳光里,兀自矗立,让人感觉置身于勐巴拉傣族古老故事中的神秘境地。
不远处还有一片树林,看起来是一处休闲场所,有曲径通幽的小路和一些佛像建筑,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尊端坐与蛇盘上的佛像,蛇头如伞,在梵语中,龙翻译后便是蛇,是一种佛教的护法神,蛇也代表贪嗔痴“三毒”之一的“嗔”,拜一拜这尊佛像,或许会让自己消除憎恨心,平和自己心境吧。
朋友说,带你们去走下热带雨林。我说好。
沿村中的小径上行,进入一条山区公路,我们把车窗打开,山风如沐,两侧的山峰峡谷在阳光里变换着光影。
朋友说这一带就是原始森林,是世界上热带北部边缘唯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也是通常说的热带雨林,人们进入这里后,只能在公路上行驶,禁止徒步登山,不仅仅是因为悬崖峭壁没有路,还因为上面有很多致命生物和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
热带雨林对外界游客来说似乎很好玩,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好玩”的地方或许是已经被公园/景区化了,里面有游乐设施,或人工种植的花卉,而真正的原始热带雨林里可谓是荒烟蔓草,到处充满危险,而且并不好玩,且不说毒蛇毒虫有毒植物,但就是闷热、可怕的静寂,以及漫无边际的草木树林,遍野的青苔与枯木,还有泥泞的小河沟,以及颇令人惊惧的像蛇一样的藤蔓植物,就足以内地游客望而却步了。
站在路边比较宽阔的一处山崖边瞭望,难得看到一片天空(这里树林的确密不透风,树冠遮天蔽日),朋友指着田野尽头的小村说,那里就是我国最后一个小村庄,过去就是老挝。他说其实那边有两个紧挨着的村庄,这边是我国,另一边就是老挝,很近。疫情之前,两个村子相互走动频繁,还可以通婚。
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人语声从山崖河谷下传来,我有些惊讶,要知道这并不是景区,而是原始雨林的深处,仔细辨别,似乎是一群人的声音,我们顺着声音的来处探寻,走过一段路后,貌似有一个可以向下走的泥泞小径,说是小径其实就是有人走过的痕迹,拨开一人高的荆棘丛,交叉的枝丫和枯木铺陈在视线,我听到有河水流动的声音,继续下行,透过林木隐约看到一条河流,顺着河流行走不远,有一群年轻人在河边聚餐,聊天,他们坐在一张布毯上,面前放着瓜子花生啤酒等,看到我们过来,他们似乎并不惊讶。
我说你们在这里聚会么?一个男生说是啊。然后他从河水中捞起一听啤酒递给我说,来喝一个嘛。
我问你们从哪里来?他说我们就是附近村子的人啊,没事的时候,我们就来这里喝酒聊天。
朋友说,这里附近有很多个民族小村寨傣族、哈尼族等等,这里的人们对环境保护认知是与生俱来的,你看这些年轻人,野餐聚会不带明火,而且垃圾他们统一放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