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烟台,烟台山是一定要去的。山川北出海中,南连陆地,山海合璧,水陆相连,是独具特色的风景游览地,600多年风云变幻沉淀出今世的时光静好。
烟台山位于芝罘区,三面环海,类似厦门的鼓浪屿,山上风光旖旎、植被繁茂,众多历史建筑古朴洋气,充满着西方异国风情。这里存储着古老的海防历史,和久远的中国开埠历史文化和西方近代的建筑艺术,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建筑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烟台山峰顶设立有烽烟台,作用当然是有敌情时候用来报警,也正因为如此,这里被称为烟台山,后来烟台市也由此得名。时至今日,这里还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兵饮马的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遗迹。
烟台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历尽沧桑,满目疮痍,它同时还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的重要见证。
1941年以前,烟台山这里驻有美国领事馆和英国使领馆,这里的建筑基本都是这些国家的人在这里建造,欧洲风格浓郁。如今这些建筑成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开放给游客参观。
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就是最高点的灯塔,当然也是烟台标志性建筑之一,灯塔是用来为进出港口的船只导航之用。不过现在的灯塔并不是最早的灯塔,最早灯塔建造于清朝光绪年间,是由英国人建造,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被拆除重建,每到晚上,灯塔里的灯便亮起,为远行的船只导航。
烟台山上有一座龙王庙,坐南朝北,面对大海。传说在明代天启年间,也就是1621-1627年间,烟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当地人们在烟台山建起一座龙王庙,祈祷龙王赐雨,普救苍生。说来也巧,庙刚修好,大雨从天而降,旱情顿解,民众便以为是龙王显灵,从此庙里香火不断。庙门口一块牌匾显示,在1860年时候法军登陆烟台,并将龙王庙设置成了司令部。
岁月涤荡了历史,也扫清了列强丑恶的嘴脸,如今,这里苍翠一片,新鲜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沐浴着海风,只有那埋葬于大海的泥沙还铭刻着孱弱的历史片段吧。
沿着曲折的小径前行,礁石间的道路忽上忽下,曲径通幽里却有毫不张扬的自然与宁静美。栈道的尽头是一路需要攀爬的台阶,台阶的顶端是一座叫做“惹浪亭”的长形亭子。名字够浪漫的,是因了这座亭子,海浪才更加肆无忌惮么?才引得万顷波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亭临海而立,渐次跃于海面,于远处观看,恰似飞峙于万顷波涛之上,立身于千层浪涌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态。
海鸥忽然间从天海间掠过,站在亭子里远望,可见东南面滨海路一线的高楼林立,也可见北面海上云端里红弦白帆的船在海上穿行。
烟台山的植被着实茂盛,绿树成荫,沿着小径一路下行,有一座吊桥,晃晃悠悠的轻盈里,吊桥上一把又一把的同心锁,想必是一些情侣来这里许下了爱情心愿吧,据说很多青年那女在结婚前会来这里一起拴一把没有锁孔的金色连心锁,象征着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登上一处建筑向下俯瞰,可以窥见明代的一段狼烟墩台台基,狼烟墩台就是烽火台,明朝时候,有倭寇入侵的时候,值守的将领就点起狼烟示警,如今这烽火台只余存一段南北长15米、东西宽13米、高65米的台基,但看上去仍然大气磅礴。
同行的朋友说,在烟台山半腰的陡崖峭壁间,有一块巨石凌空横卧,下有石垫,形状如同一艘大船,当地人称“石船”,上面有清康熙年间贡士刘九标七言律诗题刻,石船背面镌有“造化奇观”楷书大字。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近前一睹风貌。
烟台山上还有一座旗袍博物馆,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资料显示,这个博物馆由“中华旗袍起源与发展变革”、“中华旗袍与历史人物故事”、“中华旗袍与各种缝制工艺实物案例”、“中华旗袍与未来时尚创意路径”、“中华旗袍与多产业融合成果展示”、“中华旗袍与各种缝制工艺实物案例”、“中华旗袍与穿着体验”等六大主题版块构成。展示博物馆主人家族三代人所珍藏的具有历史意意义中华旗袍300余件和当代时尚创新作品1000余件。这里陈列的一些旗袍据说是很多陆小曼、林徽因等曾经穿着过的服装,游客可以在这些旗袍文化中感悟“谦卑、包容、本我、尊贵”的谨慎内涵。
在烟台山北侧临崖小路旁有一片草坪,叫观海坪,当地人说,如果出现海市蜃楼奇观时,这里是最佳观察点。站在观海坪四顾远眺,碧海蓝天,山光水色,尽收眼底。站在平台瞭望,阵阵海风席面而来,那若隐若现的船只和拍打海岸的浪花,抒写着时光静好,远处是城市的建筑,碧蓝的海面勾勒出烟台这座饱经沧桑之城年轻的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