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说你错?你怎么会错?你守在高山看日起月落,读懂了春秋岁月苦乐……”这是一首以这段修错了的长城为背景写的一首歌,歌词质朴率真,苍凉大气,唱出了错长城的雄浑蜿蜒和历史沧桑。
这段错长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李二口村,人们称之为李二口长城,为明代长城的一个重要点段,也是长城入晋的“第一站”。有人说,在晋北明长城遗址中,这段长城最具韵味,最负传奇色彩。穿过荒原,远远望去,长城走势如龙舞苍穹,墩台烽堠相望,勾勒出古时塞北的苍茫,也描摹出今日关中之画卷。
长城是我国独具特色人文景观,在历史上,长城经过的地方就是边塞,李二口村也不例外,绵延千里的阴山支脉,将这方大地屏蔽关内,然而古时的硝烟依然飘摇于山脉上空,作为抵御倭寇的工事,明嘉靖明二十五年(1546年),沿起伏的山脉,城墙拔地而起,和其他地段的明代长城不同的是,这里全部都是夯土垒砌而非砖石。
尽管这里的的长城全部是夯土,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的战火硝烟依旧没能让它湮灭成是的尘埃,如今,我们可以沿着一条坍台的豁口小径,进入它的怀抱,浅浅回味一下明代的清风朗月以及金戈铁马。
历史上,这一带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彼时,双方在长城内外厮杀争夺,自明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后,这里还相继扩建、增修许多堡寨烽墩,逐步形成和长城相匹配的城堡、烽、台相联的防御体系。
史料记载,这里的长城“长69公里,城墙每隔百米左右置一敌台,台高15米左右。沿长城分布有敌台134座,约500米置一座墩,另外还有大边墩、二边墩、腹里接火墩,每墩专设墩兵三五人,拔沙田四五十亩,耕种养赡,专司瞭望,平安或闻警,依规定燃放烟火相报,并放炮。凡边口要隘,亦筑墙砌垣,派兵防守,从县境西到东,依次有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李二口、张仲口、瓦窑口,那时还有砖磨口、董窑口等,这些口既是出入长城的通道,又是防御要地。”
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信、商旅起到巨大作用。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段长约1632米的倒T形“错长城”,顾名思义,就是修错了的长城城墙。
错长城在全国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知道这个长城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个疑问,这么重要的设施怎么会修错了呢?
事实上,的确是修错了。据传说,当年修建时,一位负责指挥的将官违反规定饮了两口烈酒,结果有点微醺,不巧的是,此时的修建任务正好到了一个拐角,工人按照喝醉了的指挥官的指挥,误修出了一段长城,等到发现错误的时候,已经修了1632米,假如推倒,显然不妥,耗时还耗人工,于是就搁置了,又按照正确的路径重新开始修建,就这样,这段呈现倒“T”形的奇特错长城就留存在了历史的尘烟中,成为后世的风景,也成为长城家族中绝无仅有的孤品。
沿着黄沙碎石铺就的小路顺坡而行,一侧的城墙粗糙而坚实,虽然是坍塌的残垣断壁,但依旧泛着遥远的雄伟与壮观,散发着令人着迷且兴奋的魅力。一路向上景色不断变化,山体由土变石,风化的岩层上,不知名的劲草扎根,一团团一簇簇,在朔风中摇摆。
“千山直欲倚天阍,烟封鸟道云难度”,岁月将一段风干的历史留在了天镇,留在了李二口,置身于这些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雄关隘口,历史的画面扑面而来,遗世独立之美氤氲经年而不散。离开墩台,转身东望,远方大地呈现奇妙的弧形。
选一个豁口爬上城墙,目测墙宽5-8米,高6-10米,城墙上还有垛口根基遗迹,不过,如今已长满了青草。瞭望四野,清风满怀,城墙外是深深沟壑和层层山峦,视线里碧野万顷,苍茫千里,城墙内的不远处便是良田与村庄。
据说这里的村庄之所以叫李二口,就是因为那个错误指挥修长城的官员姓李,如果不是他喝了两口小酒,修了错长城,这个村子的名字或许不叫李二口了吧。
可以想见,在常年少雨的此地,这里的田野是如何贫瘠,只是在近些年乡村振兴的东风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李二口村子,一路上见村景、民俗在方寸天地里显现别样风味。青砖灰瓦、窑洞炊烟,房舍依山势、顺坡势铺陈,古韵悠然,错落有致。不远处一池浅波点缀,小溪潺潺、小亭春风,没有想象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却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观。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黛色的长城、雄辉的山脉、精致的村庄构成一幅艳丽的水彩画,小村子就挂在画轴底部。路两侧仿古商铺有序相邻,村后山腰,庭院层叠,回廊环绕,花格菱窗,人景相谐的山水田园景致,营造出一种怀古读诗的文雅气象。村子里的古树遍布房前屋后,休闲小广场和民宿散落在村子中央。长城环抱的李二口村,有传统的田园色彩,更有现代物质的光华。
如今,李二口村因为明长城而名扬省内外,作为传统村落,这里已搭乘上了旅游的快车,长城、杏花、红叶、雪景四季风貌交相辉映,绘就出了一幅亮丽的边塞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无数游客探幽寻古,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