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坊巷,曲折悠长,行至幽深处,蓦然回首,牌坊、灰塑、燕尾脊,伴着阑珊灯影,一瞬间,令人恍惚,如同回到了某个年代的旧时光。
外地人到福州,必去的地方一定是三坊七巷,这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有砖褐瓦的明清建筑群和形形色色的老字号商铺和文创商店。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州旅游代名词,就好比城隍庙之于上海一样,这里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七巷自晋代开始显现雏形,到唐五代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乡镇,历史走到到明清的时候,这里简直称得上是人声鼎沸了,如今的我们可以想见,明清时期,这里的繁华盛景。
三坊七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所以被叫做“三坊七巷”。有史料记载说“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或许是这样吧,不过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觉民等大批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人们称这里是“近代名人聚居地”。
到南后街就算是到了三坊七巷,可以随意在各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巷子穿行游走,看古老的建筑以及遥想这些建筑里曾经住过的人以及生发的故事。
衣锦坊升级南后街西侧的一条巷子,据说在很久以前叫通潮巷,光听名字大约就知道,这条巷子或许在早年是一个水渠吧,周边湖河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流到外面。史料记载说,这条巷子在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在衣锦坊长长的巷子里抬头仰望封火墙、泻水檐,马鞍翘、六扇门等等建筑形制显示着衣锦坊当年的富余祥和的升平气象。
光禄坊位于南后街西侧,是三坊中最南的一坊,东西走向,东起吉庇路,西至环城路,南通花仓前,这里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此外,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等也都相当有名气,如今,光禄坊又开始散发出迷人的时尚气息,中西合璧的美食在此“集体汇演”,让人有一种“古朴与时尚共舞”的美好。
和白天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夜色,说不清为什么,总觉得这里的夜色比白天更加深邃、悠远,即使很嘈杂,也觉的在这喧嚣的背后,有无比的安静,比日间多了几分沉稳和静谧。
马鞍墙鹊起,风火墙如浪。斑斓的灯光与朦胧的水雾追逐交织,浪漫旖旎夜景绝美。暖色调的洗墙灯勾勒出千年古巷的靓丽轮廓,南后街的煌煌灯火与左右坊巷的宁静安详,共同奏响夜的和弦,走进坊巷,如同穿越千年的光影。
一砖一瓦皆时光,每一个坊巷都藏着一段历史的故事,随便置身一处庭院,赏花厅内的夜色,柔柔的,像微醺的酒,游人一瞅,便忘却归去,古色古香的建筑、小巷子里的故居、红灯笼……不时有黄包车经过,别有一番意境。缥缈的烟雾围绕在戏台周围,轻轻芳草、幽幽花香,地下涌泉的水池倒映着绝美的月色,让人如临仙境,路边偶有弹唱表演,还有捏泥人、吹糖人……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温暖的灯光中散步,月亮也在坊巷中记录惬意。
深邃坊巷,曲折悠长,行至幽深处,蓦然回首,牌坊、灰塑、燕尾脊,伴着阑珊灯影,一瞬间,令人恍惚,如同回到了某个年代的旧时光。或许正是在这种传统和时尚的碰撞中,在古厝和坊巷的交融间,人们才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底蕴丰厚的闽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