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南国,空出了半天时间,问酒店小哥,附近哪里适合我去转转啊,酒店小哥说,南湖公园。我说转过两次了。他说那你往前走,过两个红绿灯,去逛广西民族文物苑吧,那里浓缩了广西的民族风情和建筑,时间和路途都适合你。
民族文物苑?恩,内容貌似也很适合我。
到街边解锁一辆共享单车,背着包,骑行在树荫花丛中,跟着导航,很快就到了广西民族文物苑,园区坐落在南宁市广西博物馆旁侧,占地24000平方米,不算很大,但是很精致,广西山村乡寨景致和浓郁的民族情调,在这里展现无遗,当地人认为这里是广西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区的延伸和扩展,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露天陈列馆。
进入大门,迎面便是一面巨型铜鼓——云雷纹大铜鼓的造型,广西是“铜鼓之乡”,铜鼓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全国出土的铜鼓中,广西占有三分之一还多,其中广西乃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云雷纹大铜鼓就被收藏于此。
随意在园区走动,迷人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的民族建筑和各种鲜花让人流连忘返,时光如斯,壮、侗、瑶、苗四大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还有壮族干栏、瑶族谷仓、苗族吊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毛南族民居,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楼群塑、铜马、铜镇塑像、要塞巨炮等,俨然是一座地方性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物露天陈列馆。
一阵悠扬欢快的芦笙从不远处传来,寻声而去,原来是有一个小演出队在那里跳竹竿舞,一个小伙子娴熟地在姑娘们手中的竹竿间轻盈地起舞,另一个小伙子吹奏这芦笙,路过的人看的津津有味,也听的如醉如痴。
一曲终了,吹奏芦笙的小伙子说,你要不要试试,说着将芦笙递给我。
他教我怎么持芦笙,我学了半天也没吹成调调儿,只得作罢。
园区的建筑让人惊喜侗族鼓楼、侗族风雨桥和苗族吊楼是我最喜欢建筑样式,它们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悠远清雅,沉默不语但诉说光阴,饱满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脉。
行至侗族鼓楼,向里面张望,里面陈列着一些书画、瓷器等文房古玩。我的到来似乎打扰了里面正在写书法的主人。
他望见我后,说,进来喝杯茶吧。
我轻缓地走过去,他说,你和什么茶,红茶还是绿茶?
我说都可以。他说那就绿茶吧,说着他将已泡好的茶端来,“尝一尝,看怎么样。”他说。然后我们聊了起来。
他的面前放着几张小楷字帖,字迹工整,横平竖直,“我给学生们写的字帖,你看怎么样?”
原来,他业余时间还教授小学生们练习书法。
背后泛黄的一帧书法古诗看起来像是名家所写。他笑了,“我写的,十年前写的,至今还很喜欢,是郑板桥的诗。”
然后,我们说到了这座鼓楼,他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具有独特风格的公共建筑,这座是仿制建造。在侗乡,一般一寨一鼓楼,大的寨子有三、四个,按姓氏而设。鼓楼是侗寨中议事、典礼、聚会、娱乐、休息、聊天的场所。看到鼓楼,就意味著进入了侗乡。
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景致,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一寨一姓一鼓楼。
我在这里所看到的鼓楼,取材于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为穿斗式木构架,平面呈方形,高九层,中层的四根金柱组成井字形构架,是鼓楼的主体。所有的木构件都是用榫铆互相衔接,联成坚固的整体。鼓楼内部最上层悬有一个长筒形牛皮鼓,系用整段大树干挖空中心,两头蒙上牛皮制成。每逢寨内有事,看守鼓楼的“传事”即登楼击鼓,各家代表闻声而至,由寨老主持议事,作出处理。整座建筑造形纯朴、敦实,显示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遇见一个人,喝了一杯茶,了解一座建筑的历史,像看见花开一样令人愉悦。告别鼓楼主人,不多远就是侗族风雨桥。坐下小憩,有风过屋檐,有花落池边。
风雨桥又称廊桥、花桥,是侗族地区最有特征的建筑之一。在桥上加盖廊亭后,既可保护木桥不受日晒雨淋,又可使人们在廊亭上歇脚、躲雨、下棋、聊天、乘凉、交易。
廊亭同时还起到组景和观景的作用。风雨桥本身自成一景,又与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互为衬托,使美丽的侗寨倍添姿色。很多年前去过一次贵州的侗寨,那里的风雨桥似乎没座的漂亮,或许是为了更具观赏性而有了设计的不同罢。
但是无论怎样,风雨桥的存在,给人以时光悠远的质感,那梁柱屋檐,那错落的层次以及水墨熏染的画面,勾人欢喜,也带给人迷恋山居的向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风物是大多数不曾抵达的外人内心的期盼。
继续前行就是舀米棚和苗族吊脚楼。苗族多分布在云贵一带,广西也有,他们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看上去历史的沧桑感随着岁月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惹人眷恋。
在园区的一角,有一台大炮,旁边的牌匾上写着: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为加强边境防护,抗击外敌,从德国购回一批大炮,架设在广西中越边境要塞。。。。。这枚大炮就是其中之一。
看着这枚大炮,仿佛就看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不知道当年是谁手撑这枚大炮,瞄准敌人的阵地开炮,但毫无疑问,它为保护边塞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我们这片土地上今天的祥和安宁,也才有了今天的盛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