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原名“横泾”,这条横泾老街是2004年底,配合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投资2500多万元恢复建成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沙家浜水乡影视基地”。
它位于沙家浜碧波之畔,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一派水乡恬静;后是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横泾老街上农家民俗馆、春来茶馆、刁德一故居以及各种古色古香的店铺民宅,栈桥与古船酣畅淋漓地再现了沙家浜的民俗风情。令来到这里的游客们真切感受到江南乡村田园韵味。
穿过缀满爬山虎的城门,仿佛穿越到了旧时民国的街巷。这个不为人熟知的老街,躲在江苏常熟沙家浜芦花荡深处。铺天盖地的芦苇,是沙家浜的标志,漫天飞舞的芦花,将小小的横泾古镇团团围住,隔断了红尘亦隔去了喧嚣。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老街的主干道。工作日的关系,游人不多,清净的老街才适宜怀古探幽。
进入沙家浜横泾老街,用石块铺就的街道两侧,古香古色的民居、店铺,酒坊、绣坊、染坊、竹器铺、春来茶馆、刁宅大院等,一派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将人们带回到了三四十年代时期的沙家浜。
这条原汁原味的沙家浜老街恢复建好后,已被多家影视剧组确定为拍摄基地,在此拍摄的由陈道明和许晴主演的《沙家浜》、《金粉世家》的姐妹篇《金色年华》、数字电影《三言两拍》、《茉莉花》、《陆小凤》,还有《谭震林》、《中国酒王》、《放飞的青春》、《少年沙家浜》等多部影视剧陆续在此开拍。
水乡多美食,不赶路的游客,可以来一碗横泾老街的豆腐花,兑上虾皮、紫菜、辣椒油、热乎乎地享受着释放的快意。
在横泾老街走走逛逛,随处可见陈旧的木柱构建街廊,大街、小巷、码头、河埠、廊棚,打着各式各样酒旗的铺坊...随处的一个角落,都透着静谧,而闲逸中透着一份慵懒。
在老街,还有一个染坊,竹竿上挂着江南独有的传统蓝印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白相间布料做的方巾、被面、手帕、衣裙……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透溢着清丽的韵律,烙上了岁月的印记。
石湾山歌是传唱于常熟市沙家浜镇石湾村一带的民歌,被誉为吴歌的原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伴随着水稻农业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演进,石湾山歌逐渐在乡野水泊之间传唱飘荡,曲调悠扬婉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在横泾老街上,每日都有穿着蓝印花布衣的歌嫂来演唱,“十里芦荡长又长”,“郎唱山歌么姐来邀”......让人想象出水边树下、桥头鱼舟、忘情对唱的即景生情之态来。柔肠百转的吴侬软语,虽然不甚明白,但是一股清泉般温婉的江南格调随之汩汩流淌开来。
在老街上还有古戏台,我近前看了演出的节目单,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一场演出,专门招待游客的。主要演唱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和《智斗》等经典唱段。
沙家浜水乡人沿袭了千年的“水上迎亲”风俗,带着温婉和细腻,绢画了江南民俗画卷中最秀丽也最温暖的风情。每天古戏台都有定时的水乡婚俗表演,接到新娘抛出的绣球的来宾会被即刻请上台和新娘互动,在一片锣鼓喧天中接受在场所有人的祝福,然后送入洞房,玩的就是这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