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座“北京市最美乡村”,寻幽览胜,追寻深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美丽的乡愁。
向东北方向出京城市区,大约行驶1个多小时的样子,便可抵达密云古北口镇,古北口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地势险恶,素有“京师锁钥”之称。是通往东北、内蒙古以至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这里是一个以千年军事古镇为核心、包括古长城体系、自然风景、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军镇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蟠龙、西卧虎,中间为荡荡潮河。两山夹一河使古北口在冷兵器时代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关口,古人形容古北口:“东西层峦入嵯峨,关口仅容数骑过;天意本将南北限,即今天意又如何。”
古北口群山环抱、绿色掩映,情境与高雅并存,人们经常这样说:“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形象的描绘了古北口的特色,从夏商开始,这里就是各组人民生生不息的宝地。
史料记载,古北口为北京的龙脉地带,汇聚了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有“城上城、城中城、城套城”之说,也是我国唯一的城上之城,是天人合地,藏风聚气之地,历史以来成为中国庙宇密度最高的古镇。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庙宇高达70多座,号称“民间园林”。优雅的自然环境里历史古迹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蕴藏的古文化如浩瀚的海洋,源远流长。
由于诸多的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古北口在旅游资源上独一无二,建于公元555年的北齐长城和建于公元1378年的明长城无论从建筑学和军事学都是最好的研究课题,登上城上城,那真是登高望远,古北口全貌尽收眼底,即沐浴和煦风光,又探寻古战场遗迹。
古北口镇有一个古北口村,村子花红柳绿,村子道路边上还有诸多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雕塑,它们在花园般的村子里点缀着一方大地。
古北口村和古北口镇密不可分,是因为古北口镇或者说古北口的老城就建在村域内。不过,古北口村以前不叫这个名字。据《密云地名志》记载,古北口唐朝时称北口,金时称留斡岭,因地处卧虎山下,也称虎北口,后依谐音改成古北口,故该村有着千余年的成村史。
有趣的是,因为古北口城建在山上,城的底部没有石条打地基,而是把山顶外侧凿平,直接砌上城砖,从城外看,是城,从城内看,却没有城。
古御道是这里值得探访的地方,位于101国道古北口隧道附近,始建于明朝,原长1500米、宽4米,是当时的经济、军事和商业要道。据说在清康熙四十二年,承德热河兴建大型行宫“避暑山庄”后,清代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前去避暑,并到围场秋狄,都经过古御道。为了北京与承德间来回的方便,清朝在御道中筑行宫多处。从康熙四十二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117年间,这条御道和众多行宫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往返于京师、热河与木兰围场之间。
在清代,因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这条御道成为沟通关内外的通道,南北物资的集散中心,日渐繁荣,鼎盛时期商铺林立,“南聚元”、“北聚元”、“西聚元”等160多家商号汇聚于此。
时至今日,这条参照当年的历史文献进行修复和改造古代御道,已全部用青石板铺设修葺,沿街有仿古民宅,格格府、仿古戏亭、御道宫灯展室、御膳房、二郎庙、民族民俗展馆、九曲黄河阵等反应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北口镇还保存着明长城和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北齐长城 以及纪念抗日将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 ;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形象的表述了这里独有的景观特色。
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为防御外敌,巩固边防,南北朝时的北齐曾在古北口构筑石砌长城,明代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护,长城的对外防御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发挥重大作用,成为维护中原地区和平的重要屏障。
由于地处险要,千百年来,古北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备受重视。而在抗战期间,中华儿女更是在这片热土上为民族生存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1933年,中国军队与日军顽强血战,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这是长城抗战中坚持时间最长、杀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因战况之激烈,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
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中,曾涌现出“帽儿山七勇士”等英雄群体,爱国将士们怀抱誓死卫国之决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用生命筑起血肉长城。
站在宽敞的国道旁,看着通衢大道,想象不到过去的地形如何狭窄与险恶。另外,这里吸引了众多名人,像宋代的欧阳修、苏辙,明代的戚继光、汤显祖,清代的顾炎武、纪晓岚等都来过这里,并留下了400余首诗篇。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东风下,古北口村已经打造成为闻名京畿的民俗旅游村,历经千年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秀美风光、古色古香的御道民舍,每天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这座“北京市最美乡村”,寻幽览胜,追寻深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