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的谍战片,怎比得上边城这条神秘小道的波澜壮阔

  • 小鱼儿去旅行
  • 2018-02-04
  •   
  • 这里的国门景区,也是如今各地人们到这里必游之地


    车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奔驰,道路两边的湿地青草以及牛羊,与辽阔的原野和大团的云朵,构成绝美的画面,前方到达的目的地是我国的边境小城——满洲里。

    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史料记载,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俄语名“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

    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邻呼伦湖、西接蒙古国、北望俄罗斯,距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小城只有9公里。而这里的国门景区,也是如今各地人们到这里必游之地。

    作为彰显尊严、弘扬国威、展现国力的标志建筑,满洲里国门的历史变迁不仅见证了国家由衰弱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一个北疆边陲小城跨越世纪的沧桑巨变。同行的跑友介绍说,满洲里国门历经了300年风雨洗礼,也曾进行过5次重建变迁。

    抵达满洲里国门时,各地的游人饶有兴致的在广场上合影留念,几乎所有人都以庄严的国门建筑或者界碑为背景。界碑上国徽鲜艳夺目,不知道为什么,当你在这里看到这个图案时,内心会情不自禁涌动暖意与敬畏,或许只有在这里,个体才能真切感受到国土之于祖国的意义。

    界碑上的数字41指的是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此界碑正面为汉语,背面为俄语,因为不能跨过去,所以也就看不到背面的样子了。而在界碑之后,就是俄罗斯。放眼望去,俄罗斯哨兵的岗楼清晰可见。

    漫步在不算太大的国门广场,偶尔还能看到有运送木材的列车,从位于广场一侧的铁轨上,经过国门驶向俄罗斯方向。其实在1993年以前,这里便是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混用通道。

    在国门广场一隅,停靠着一列覆盖着岁月的火车,车头正中有四个字“满洲里号”,一块牌子上写着这是一列“亚西亚”型蒸汽列车,1940年由日本制造,机车下面的铁轨1925年由苏联制造。据说,1949年毛泽东主席赴前苏联莫斯科途经满洲里时,乘坐的火车就是由这辆火车头牵引驶出国门。

    车头一侧清晰可见车号“1861”, “18”指的是满洲里到俄罗斯小城后贝加尔斯克的距离,即18里, “61”是代表毛泽东在满洲里期间,曾对驾驶这辆火车头的司机长说过的六句话。

    据说,这台机车自从1950年到1965年,在祖国建设的钢铁运输线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有人说,满洲里是一座随铁路兴建而生的城市,的确是这样,别看这里地处边陲,四边茫茫草原,似乎是一座孤城,然而,正是这座四野荒芜的孤城铁路在早年为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通往国门广场道路一侧,有一座红房子,建于1974年,原为满洲里中苏会谈会晤室,现在是一个展厅,里面的实物和图片讲述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上世纪20年代至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利用满洲里地区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交通方便、距苏联较近等优势,建立了地下秘密交通站,开辟了由满洲里通往苏联的红色交通线,掩护共产党人从满洲里进出中苏两国国境。

    由此,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开始了它的使命。这个秘密联络通道,无疑给当时尚处孕育之中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安全保障,仅在1931年至1934年5月间,安全迎送70多名共产党要员出入国境。

    在一页史料上,几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刘少奇、周恩来、瞿秋白、、、、原来,在那些恐怖年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是从这条秘密通道获得支持和帮助的,他们经由这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与共产国际联系,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无法想象,烽火弥漫之际革命先驱们是怎样抱着必胜的信念途经这条秘密通道,带回希望,并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继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前去参加会议的代表也是在这条通道的掩护下成功赴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法西斯统治,这里的工作人员状态一定不亚于影视剧里的谍战片吧,可以想见的是,这条红色交通线蕴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革命故事,那些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的青年经过这里有着怎样的自信与从容!曾左右过中国共产党命运的这条秘密通道,无疑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壮大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我们站在这里,看着如织游人,沐浴这草原清风,天地安详,而这样的祥和,是有多少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处栅栏的草地上,有一行鲜红的字:请让我们的腰杆永远挺直,不禁让人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