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 河北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明珠

  • 行客旅游网
  • 2021-08-02
  •   
  • 随着当地政府对衡水湖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力度,衡水湖的渔业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行客旅游资料图。放猪江湖 摄

         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南靠冀州,一湖连两城,享有“东亚地区蓝宝石”、“京津冀湿地”美誉。湖内有鲢鱼、鳙鱼、草鱼等20余种水生生物物种,生态价值巨大。随着当地政府对衡水湖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力度,衡水湖的渔业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鸣禽择水而居,美丽的衡水湖,吸引着大量的鸟类在此繁衍栖息。衡水湖湿地已发现黑鹳、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鸟类327种,特别是世界级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栖息于此地,正是衡水湖生态魅力的展现。

         衡水湖原称“千顷洼”,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衡水湖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早期的地壳运动和以黄河为主的古河道在这一带南侵北返滚动所造成的,加上历代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如愚公移山般祖祖辈辈挖渠筑堤治理水患,从而改变和打造了美丽的衡水湖。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上内陆淡水湖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华北平原保持水域、沼泽、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动听河北》一书记述,5000 年前,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尚未对自然产生过多影响的时候,从淮河到海河的广大北方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林草丰茂、动物繁多,可算得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而这片广大而富饶的土地,也滋养了无数的早期人类部落,进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华夏文明。然而,再美的家园也不是绝对的天堂,在这片土地之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威胁,那就是时常改道的大河——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流至中游则是一片黄土高原,在这里夹杂裹挟了大量的泥沙,待翻山越岭向东过了河南孟津后则是下游无边的开阔地,此时落差明显减小,水势明显减弱, 黄河水里的大量泥沙不断地在河道里沉积下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河道淤堵了,而此时上游的洪水在连天的大雨之后翻腾而下,“随意地”在某处河道冲开了一个口子,滔天的洪水,便沿高就低,一路咆哮向前。有时会冲开一条新的河道,终流到海,也有时候,找不到新的河道,则会四处横流,将整个下游广大地区都漫灌了。

        而在4000 多年前,中华大地就遭受了一次这样长期的水灾,严重威胁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华夏先祖们被迫与洪水进行了长期的抗争,最后终于在大禹的带领下,黄河流域各个部落,一同出人出力、一同出钱出地,采用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方法,通过精确测量,挖河筑堤,沟通了华北许多湖泊、沼泽,沿着新乡、安阳、邢台、衡水、沧州一线,为黄河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入海通道,实现了黄河水患的大治理,使得黄河流域保持了1500 多年的“海晏河清”。

    行客旅游资料图。放猪江湖 摄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黄河仍旧源源不断地从上游运输大量的泥沙,充填下游的湖泊、沼泽,堵塞下游的河道,使得因大禹治河而连通的很多湖沼不断变小并最终消失。而黄河也在河道的不断堵塞中,再次进入改道的轮回,甚至夺淮入海,或者夺海入海,成了一个人类难以驯服的“下凡天神”。

         而如今,中原及华北地区保存下来的湖沼已经不多,历史上的大野泽、菏泽等曾经与黄河有过联系的北方大湖早已因泥沙淤堵消失在了人们的传说中,只能供我们进行想象。保留下来的湖泊,要么有幸没有成为黄河故道,如白洋淀等,要么就变成了相对小的湖泊,如衡水湖等。衡水湖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遗孤,是华北平原唯一保留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湖泊,这样看来实为万幸。

    行客旅游资料图。放猪江湖 摄

          据报道,近日第五届“4.22地球日·最美地球印记”主题科普活动揭晓,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视频组“优秀作品奖”。

        本次科普活动是为了向更多社会大众集中展示美丽中国画卷,传播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做好自然保护地的科普工作,唤醒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号召并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编辑 桐亚XK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