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客]一将功成万骨枯 隐藏在鄱阳湖底的秘密

  • 博美王子
  • 2019-01-29
  •   
  • 每年蓼子花盛艳之时,鹤群就会悄然而至,在花海中翩翩起舞,齐声鸣叫。。。。


     

    这次再去鄱阳湖是接到枫杏老师的召唤,他周三已到达了鄱阳湖,电话告之我:鄱阳湖的蓼子花已到了盛花期,大批的灰鹤也到了,是赏花拍鹤好时节。而我犹豫不决的原因是天气,这周全是阴雨天,直到周五才决定去,赌一下周日上午的晴天

     

    周六赶到九江市都昌县和合乡,已是中午的十一点了,与枫杏老师汇合后,下午去了湖边,天空中时不时还有小雨飘落,连日的阴雨已将这大草垫吹的东倒西歪,一望无际的蓼子花海与阴沉的天空构成了一幅凌乱的油画。

    蓼子花,一种不起眼的野花,通常生长在河滩、沟、塘边的湿地上,一朵两朵看不见,一片两片你会看一眼,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形成十万亩之众,怒放在鄱阳湖的滩涂之上,震撼!感叹生命的力量!

     

    我们的向导占四龙是土生土长的都昌和合乡人,这两天枫杏老师就住在他家。他向我们介绍: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鄱阳湖水退去后,蓼子花就会很快生长起来,开出成片紫色的花朵,去年的气候不是太好,花没有形成规模,今年不错,要不是这几天的阴雨,还会更艳丽更壮观。

     

    占四龙指着远处的湖心岛说:这座小山原先叫猪婆山,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最终朱元璋以少胜多,促成了霸业。朱元璋为了纪念在这里为自己替死的兄弟,而将此山改称为:朱袍山。噢,原来朱袍山还有个有故事的地方。我是个听到故事就喜欢探究的人,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这段是历史,但朱袍山是否真如占四龙所说的那样:有一位兄弟在这为朱元璋替死?这人又是谁呢?

    当晚我去都昌县城住宿,和合乡距县城也就是半小时的车程,还是满方便的。之前已与占四龙约好了:我们明天一早就赶过来,让他把进湖去朱袍山的船,给我们准备好。晚上住进宾馆后,我就迫不及待的上网搜了下: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这段史料,还有朱袍山的传说,不曾想还真的让我给找到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和合乡的黄金嘴,天随我愿,雨止放晴。占四龙已在此备船等候我们了。黄金嘴,六百多年前曾是朱元璋鄱阳湖之战的大本营,这儿离朱袍山还有十华里的水路,我们登船沿水道缓缓向朱袍山进发,支好三角架,换上长镜头,等待鹤群的出现。

     

    我们进湖没多久就发现了鹤,这些都是灰鹤,它们以家族为单位,在蓼子花海中寻食,它们已习惯了过往的船只,并不在意。这让我们拍鸟人大喜,快门声此起彼伏,好好地过了一次快门瘾。

    朱袍山的蓼子花海面积很大,不时有游客弃船登岸,惊得鹤群纷纷向朱袍山转移,我们的船也随着鹤群悄悄地向朱袍山追寻。

     

    朱袍山大小有六个小岛组成,它形如一头母猪带着一群猪崽。原先还有渔民在岛上居住,后来因生活的不便,政府为他们做了安排,都离岛上岸了,占四龙他们一家就是搬迁上岸的渔民。拍摄的间隙,他一直在向我们介绍600多年前那场发生鄱阳湖的大战,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为何朱元璋能以少胜出呢?

    元末是群雄混战的格局。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的农民,因贫困而出家做过和尚。陈友谅出生为渔民,都是草根阶层,或许是乱世出英雄,他们都凭借着超人的胆识和谋略,逐步成为了独霸一方的枭雄。

     

    朱元璋以建康为中心,拥有长江下游的江淮广大地区,兵精粮足。陈友谅以武昌为中心拥有长江中游的江汉广大地区,兵悍将勇。两雄对峙,力量不相上下。而引发鄱阳湖之战的起因是南昌争夺战。

    朱元璋先占领了属于陈友谅的南昌,陈友谅自然不甘心,倾全军之力要夺回南昌。说起朱元璋与陈友谅他们同为元末的红巾军,却执行着两条截然相反的思想。陈友谅急于过皇帝瘾,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龙椅。而朱元璋就沉稳的多,他是高筑墙,缓称王。可以说朱元璋的谋略远胜于陈友谅,但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拥兵六十万,而朱元璋却只有二十万兵马,这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是其成就霸业关键一仗。

    “一将功成万骨枯”。陈友谅在没称帝之前是有名的悍将,手下也是人才济济,但做了皇帝后,总范疑心病。原驻守南昌的胡廷瑞反水朱元璋后,让其对部下更加猜疑,造成群将失心。而朱元璋却很会收买人心,他把大将的父母妻儿都接来一块住,好生伺候,让大将们安心在外做战。(或许也是一种防范措施)。对俘虏的士兵与投诚的将士也友好相待,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首领。

    其实朱元璋带兵援救南昌时,南昌已被陈友谅围困了八十多天,南昌守将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死保城池不破,也为朱元璋赢得了准备的时间。陈友谅闻听朱元璋带援兵将至,便放弃了对南昌进攻,东退至鄱阳湖来与朱元璋决战。

    陈友谅为这场决战做了充分准备,其水军“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互数十里。”朱元璋的水军船小,人员又少,但朱元璋必须要解南昌之围。

    双方战斗打响,徐达、常遇春等悍将借助小船的机动灵活,冲入陈友谅大船阵中,拼命杀敌,虽有斩获,但也无法撼动陈友谅的巨舟阵,其后,朱元璋的水军被冲击的七零八落,节节败退,慌乱之中朱元璋的指挥船搁浅在朱袍山,被陈友谅大军围困。

     

    战斗至黄昏时分,陈友谅或许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放出话来:只要朱元璋自刎,就放其手下弟兄一条生路。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牙将韩成(长相与朱元璋有些像)披上朱元璋的红色战袍,自刎与船头,跌入湖中替主而死!陈友谅大喜,又见常遇春带部拼命杀来救主,就捞了韩成的尸首鸣金收兵了。

    韩成替死,常遇春拼命来救才让朱元璋逃过此劫。回到黄金嘴大本营朱元璋有些心灰意冷,但军师刘伯温传令下来:军队修整三日,祭奠亡灵。不许泄露朱元璋还活着的消息,否则格杀勿论!

    次日晚间刘伯温陪朱元璋到附近的太子庙进香,忽然向朱元璋道喜,一筹莫展的朱元璋问:喜从何来?刘伯温道:三日之内东北风将至,陈友谅以为主公已亡,这几日定在庆贺,我部可乘夜色,借东风,用火攻,必可胜他的联舟巨阵。朱元璋听完连连点头,转忧为喜,还欣然在庙中题诗一首:“神威赫赫震千峰,我亦英雄未见功,阴兵愿借三千万,助我来朝一顺风”。

    第三日晚,果如刘伯温所料:东北风已起,装扮成渔船的点火敢死队悄然进发,随后朱元璋大队倾巢出动。午夜时分,陈友谅的水师营火起,风助火势越烧越旺,复仇的朱元璋率队冲入敌营,大开杀戒。睡梦中的陈友谅见朱元璋没死已是无心恋战,随残兵败将逃至鄱阳湖西岸的渚溪,这一仗让陈友谅兵力损失三分之二还多。

     

    朱元璋军则进军湖东岸都昌左蠡,切断陈军退路。聪明冷静的朱元璋围而不打,用计不断诱降,陈两员大将投敌。后又采用离间计,让陈友谅杀了手下的大将军赵普胜,此时陈友谅已败局已定,在粮草殆尽,突围途中被乱箭射死于湖口。鄱阳湖之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基础。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祭奠为自己而战死去的将士,降旨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建造一座36位忠臣庙,韩成塑像立在庙中间。并把猪婆山改称为朱袍山。每年蓼子花盛艳之时,鹤群就会悄然而至,在花海中翩翩起舞,齐声鸣叫,或许是让人们记住这位替主而死的韩成,也是让人们知晓隐没在蓼子花海之下的是千千万万鄱阳湖之战的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