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听到芦笙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会跳起来舞起来。一对男女跳来跳去产生了情意……
仅仅一日就恋上了白岩村,喜欢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秧苗的味道,喜欢梯田中劳作的苗族大姐绾发上的大红花,喜欢呆在这梯田托起吊脚楼上,任由云雾缠绕,如柔美的发髻撩痒我的心尖......
白岩村被称为云上人家,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隐藏在雷公山中,常年与白云相伴,是一个苗族的聚居点,相对封闭,以农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并不缺失快乐。
村长视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人为贵客,本想安排苗家特有礼仪“拦门酒”,只是村民正在演练“芦笙舞” ,为爬坡节做准备。相比“拦门酒”这“芦笙舞”更吸引我们,赶紧催促村长带我们去......
“阿哥的芦笙响,阿妹的脚板痒”。村中的小广场中,早已聚集了着盛装的村民,看得出她们都是精心打扮过的,有得还把家中的小宝贝也带来了,广场之中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中的第6枚“苗族”,就是展示了苗族小伙吹奏着芦笙,与姑娘跳起芦笙舞的情景。
芦笙舞的表演形式是多样化的,我们看见的是自娱性芦笙舞,苗语叫“究给”,由男性芦笙队领衔,后面是众苗女伴舞跟随,逐渐形成圆形的舞蹈圈。这种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蹈动作随意简单。
随着芦笙吹奏的乐曲的变化,苗家姑娘的舞姿也随之变换跃动,身上佩戴的银饰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委婉的苗音在山寨中回荡。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在风情芦笙舞的表演中,姑娘若看中了男青年,就会把自己绣的花腰带系在男青年芦笙上,自己牵着花腰带的另一头,随着男青年芦笙的而舞动。有时一个男青年身后有好几个姑娘牵着花腰带,好像孔雀开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
在苗家,芦笙与舞不能分家,只要听到芦笙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会跳起来舞起来。一对男女跳花,跳来跳去产生了情意,有了好感,对上了眼,看中了就带回家,由一对跳花男女变成一对情人、变成一对夫妻......“阿哥的芦笙响,阿妹的脚板痒”——这或许是苗族芦笙舞经久不衰的根源。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有这样的传说: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了。
苗族是一个古老神奇的民族,传说是蚩尤的后裔,拥有炎黄子孙一样的血脉。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世代跋涉逐渐铸就了苗人的精神——乐观、团结、以苦为乐。而芦笙舞的他们最好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芦笙舞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有纪录的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如今芦笙舞已成为苗族的生活一部分,在苗人红、白喜事上中也有他们的身影,被称为礼仪性芦笙舞,会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
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芦笙舞中有一分支:锦鸡舞,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传说苗族的祖先们在丹寨县定居后,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使他们度过饥荒,所以将锦鸡当作命运吉星,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芦笙舞。
锦鸡舞中的女性非常抢眼,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上身穿开襟短绣衣,下身外着绣花超短百褶裙,裙前后各系一张长方形花围腰,后腰上面挂满各色手织花带,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象美丽的锦鸡一样,花枝招展。
跳锦鸡舞时,随着芦笙曲调的快慢节拍,妇女头上的银饰锦鸡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貌若锦鸡亮翅,翩翩漫舞......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白岩村是美丽的,是快乐的,在这芦笙吹响的地方,银饰舞动,一路欢歌。
原始而真挚的笙音,回荡在梯田之上,白云之间,诠释着苗人心中的情怀,也让这多情的白岩苗寨驻留在我的心田。
再见,白岩村,期待明天的苗寨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