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梅观景的游人熙熙攘攘,大家纷纷用手机或相机以各种角度拍下这美景。
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伴随春暖花开,各色梅花在北京竞相怒放、吐露芬芳,尤以位于崇文门东大街的明城墙遗址公园为最。
前天,迎着柔和温暖的阳光,我来到这里赏梅。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崇文门、西至内城东南角楼,全长1.5公里,沿街种植了50多种、上万株梅花,娇艳的粉色花瓣在春风中轻轻摇曳,配上悠远、肃穆的明城墙,别有一番韵味。

赏梅观景的游人熙熙攘攘,大家纷纷用手机或相机以各种角度拍下这美景。在一株宫粉梅花旁,我与饶有兴致的张先生交谈,他告诉我他今年65岁,喜欢在春天赏花,在来这里之前,他已经在天坛公园拍了不少玉兰花的照片。
我问:“您为什么选择到这拍梅花呢?”
他答:“我拍梅花与其他人不一样,我一定要把独特的地域标志体现出来。有梅花必须有明城墙,梅花哪都有,在家里弄一盆儿也能拍。我认为所有的景观都应该包括人文的内容在里面。如果没有,那意义就不大了。”

张先生的话触动了我,当我走近这经历过战争和硝烟的城墙时,我看到城墙附近一株株梅花傲然挺立、坚韧巍然、清幽淡雅,与古老沧桑的城墙相互映照着,心中不由得想到了中华民族为抵御外侮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屡屡展现出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气魄。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为梅花留下了不朽篇章,使梅花精神历久弥新,渗入民族的灵魂深处,诠释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梅花的点缀让明城墙在今天愈显壮美。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5公里,始建于公元1419年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无论是明英宗时期瓦剌大军突破紫荆关,经易州过良乡直逼北京,还是崇祯时期后金军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兵锋直指京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于谦、袁承焕等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慷慨赴难,以忠诚和勇敢守卫住了北京城,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脊梁。
明城墙遗址赋予了梅花新的时代内涵。在我赏梅结束准备回家时,遇到了刚来赏梅的王女士。王女士今年53岁,家住公园附近。她介绍,每到春天,当梅花盛开,这里便是这样热闹的场景,有时候一棵梅树下围10多个人。因为住得近,王女士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来一趟,她仔细观察梅花从发芽、抽茎到开花的全过程,并拍照记录下来。

我们聊着天,看到不远处有一株甚是别致的绿萼梅花,白色的花瓣晶莹剔透。王女士指着绿萼梅花说:“虽然这里的梅花品种多样,但我最喜欢的是绿萼梅花,因为它稀少、有君子气质,特别是它的枝条含曲往上,给人一种坚毅不屈、顽强拔伸的感觉。”
我不由得抱着虔诚的心情,走近绿萼梅花观察,见它白中隐青、晶莹淡雅,花蕊中那点淡绿带给人清新的感觉。王女士说:“梅花不像夏季很多花那么妖娆,但是它经过一个冬季的积蓄,绽放在早春,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我觉得人应该像梅花一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坚韧不放弃,总会等到春天来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