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愚公精神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古籍《列子·汤问》记载了一段关于愚公的轶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段轶事的大意是在太行山、王屋山一带大大山里居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已经90岁了,他们世代在万高的深山居住,出行很不方便,他就召集大家说铲平这两座大山,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一个看起来比较有智慧的老头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干几年呢?
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愚公率领家族人丁每天挖山不止……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或许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太行、王屋二山迄今还屹立于中原大地,不过故事衍生出来的“愚公精神”却成了华夏民族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时至今日还在被今世传扬。
在位于河南济源市王屋镇王屋山腹地的苍翠山谷中,一个叫愚公村的小村庄被群山环绕,据说是愚公故里,那天我到的时候,天空好巧不巧地落着大雨,沿着湿滑的台阶登山进村,匆匆忙忙完成了一次走马观花。


进村的山路幽静湿润,苍翠的植被肆意而茂盛地生长在视线里,或许是为了发展旅游的缘故,这里的村民早年被动迁,如今只是一些古旧院落和一些为了旅游而设置的文化元素。
一尊列子的塑像伫立在一处庭院,也在历史的深处,不知道在千百年前他是否抵达过这里,但似乎无论是否抵达都不影响他的思想穿越浩瀚的时光照射在今日的大地。庭院里参天古木遮天,如果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里必定也凉爽惬意之极,大树下、院墙头三两个顽童在做游戏吧,这还原了乡村童年的场景真切有趣。


在村子的一处悬崖山道上,有一些村民搬运石头的雕塑,这或许是愚公年代的场景吧,当然也可能是早年这里的村民开山造路的情境。
愚公村里的农家小院依然土墙木栅茅草顶,三三两两散落在山坡四野,一切原始、简朴、自然,置身其间令人产生世外桃源的幻觉。


在早年,愚公村曾因交通闭塞而陷于贫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看天吃饭。国家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愚公子孙传承愚公移山精神,搬掉贫困大山,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奔跑,每年的旅游旺季,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位于愚公村村东50米,山崖边一只巨大臂膀有力地揽住山石,崖刻着愚公移山的古文,臂膀雕塑几乎是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要拍照。


从愚公村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尚有4公里的山路。1987年,在济邵公路贯通的同时,愚公村也自力更生开始修这条路。如今的愚公村人再也不用到小河里挑水了,村民们先打了“愚公井”,后又修了自来水管道,打开水龙头,来自王屋山主峰下的冰凉泉水便会涌流而出。
千百年来,愚公精神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